近5年签订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约4.3亿元,促专利变“红利”这所高校有妙招!
发布者:标桔网商标转让 发布时间:2024-08-30 09:50:53 浏览:9122
今年上半年,盘点完毕2400件专利;近5年共立项成果转化项目52项,签订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约4.3亿元……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性改革,创新赋权模式,打通专利转化之路,叩响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门。
“为进一步完善学校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制度建设,学校于今年1月印发了《华东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4份文件。”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杨海波介绍,这些成果转化基础制度的完善,旨在提升知识产权质量、规范科技成果转化行为、优化成果转化权益分配政策,成为高校专利落地转化的“定盘星”。
模式创新提热情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华东师范大学不仅在教育领域恪守校训精神,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不断创新求实、攀高行远。面对校内科研成果“不敢转”“不会转”“不愿转”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台了一系列赋权改革试点办法,探索100%赋权给成果完成人进行转化,着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给予我们进行创业的老师更大自主性,学校特地设计了‘先赋权后付钱’的转化模式,赋予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100%的所有权,然后作价入股成立公司,且科技成果作价形成的股份全部归老师持有。”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姚叶锋介绍,在这种赋权模式下,老师只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向学校支付该成果的30%对价,最长可以10年内还清。
姚叶锋团队长期从事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研究,在利用低场核磁共振进行食品安全快检等方面拥有一系列科技成果。学校先以转让方式将相关知识产权全部赋予姚叶锋,其再将成果作价入股成立公司,开展后续商业化应用活动,涉及转化合同额5000多万元。目前,学校已有多个项目按照“先赋权后付钱”模式进行转化,涉及金额超过5亿元。
为全面推进赋权改革,华东师范大学高频率开展赋权模式、税费减半、奖励分配等政策宣讲,梳理科研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厘清关键概念、列明各事项办理步骤,使科技成果转化各项流程清晰可视,厚植新型模式的实施“土壤”。
疏通堵点强运营
在盘清存量专利“家底”的基础上,华东师范大学积极开展成果挖掘,推动“项目库”“成果库”“企业库”“专家库”建设:深入走访学校科研团队,梳理一批高质量具备商业化潜力的可转化成果与项目,形成“成果库”与“项目库”;盘点学校教师利用职务科技成果已成立企业的信息,形成“企业库”;邀请投融资、知识产权、政府等领域专家,组建“专家库”,为科研团队提供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商业模式、企业发展等一揽子方案,系统解决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难点。
今年上半年,华东师范大学与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上海)国际服务平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借力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提升专利产业化服务水平和运营能力。“与专业平台的合作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科研团队成果转化的难点,实现高质量专利的‘一对一’精准转化服务。”科技处主管熊申展介绍。
章雄文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抗肿瘤恶病质领域药物研发,研发出创新小分子药物后,学校借助生物医药转化服务机构的力量,与某国外公司达成合作,让专利拥有方获得最高近1亿美元的首付款及未来基于全球年度销售净额的梯度特许权使用费等。值得一提的是,为推进这一重大转化项目顺利落地,学校还开通了审批绿色通道,配备成果转化专员,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构建起“一件事一次办”的全流程闭合框架,高效办理转化手续。
此外,学校还与专利代理、运营推广、评估评价、法律服务等多领域的服务机构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为精准盘活学校专利寻求更多转化渠道。
协同联动多保障
以上海为核心和支点,华东师范大学聚焦重点学科和优势科研力量,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开展了“百强县”科技赋能行动,范围覆盖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经济带多个国家重点区域。近一年,学校已新建多个研究院,着力加强区际联动,跑出地方科技创新发展“加速度”。
实现专利转化和产业企业“和谐共舞”,离不开高质量孵化器的“舞台搭建”。华东师范大学通过布局普陀—闵行—奉贤—临港高质量孵化载体,将孵化器与国家大学科技园协同管理,实现高校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的“三区联动”新模式。该模式下,学校与闵行区合作建设了“大零号湾华东师大孵化器”。目前,已有20多家由学校教师成立的硬科技企业登记入驻孵化器进行前期孵化,涵盖了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多个前沿产业领域。
“科技园改革方案已经提交,相关改革任务正在逐步落实。下一步,我们将更加注重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引育结合,打造‘技术经纪人’和‘职业经理人’两支专业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与师生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精细化、专业化服务。”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施国跃表示。(本报记者 李杨芳 实习生 金宇菲)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公众号
商标注册
专业顾问提供风险评估
立即注册